招生热线
400-029-9667
当前位置:首页-学校新闻

圆技能强国百年梦想——改革开放40年中国技工教育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9-01-05 10:11:00阅读次数:0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在听完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高级技师窦铁成发言后,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强大的技术工人队伍必须以发达的技工教育为基础。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技工教育诞生150周年。发轫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技工教育,始终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历经多年坎坷之后,终于伴随着改革开放涅槃新生。40年来,技工教育蓬勃发展,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输送大批技术骨干,筑牢技术进步的坚实根基。

伴改革开放涅槃重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解决失业工人、失学青年就业问题和发展生产,逐步建立技工学校,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大批技术人才。“文革”期间,技工教育受到破坏,进入低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开放时代。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能人才,技工学校开始恢复并快速发展。1977年12月,全国计划会议要求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的技工学校。为更好服务劳动就业,1978年,国务院决定将技工学校管理权限由教育部重新划归原国家劳动总局管理。文件规定:“关于技工学校的领导,地方办的技工学校,由地方有关业务部门管理;国务院各部门办的技工学校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国家劳动总局和地方劳动部门负责技工学校的综合管理工作……”1978年12月,原国家劳动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培训工作会议,把职业培训提高到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高度,并要求从这个高度去认识、强化和发展技工培训事业。这对以后恢复和发展“文革”期间被破坏的技工学校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1979年2月,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布《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

1979年9月,原国家经委、原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培训工作的通知》,强调必须有计划地开办新的技工学校,调整、整顿现有技工学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技工学校迅速发展,由1976年的1267所发展到1980年的3305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技工学校第二个大发展时期。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巩固技工学校发展成果,技工学校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原劳动人事部于1985年8月提出《关于技工学校改革的几点意见》,要求对技工学校的招生、专业、毕业分配、待遇等进行全面改革,技工学校开始从单一、封闭、呆板的体制向多形式、多层次、灵活的方式转变,并同经济体制、劳动制度改革相配套。这次改革使技工学校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以后技工学校面向市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练兵机会。1986年10月,原劳动人事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布《技工学校条例》,对技工学校办学实施规范化管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使技工学校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继印发《技工学校深化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决定》,确立技工学校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拓展培训领域,服务社会的改革方针,并提出推动技工学校改革的多项措施,一是实行学校自主招生,将指令性招生计划改为指导性招生计划;二是取消包分配的做法,学生毕业先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双向选择就业;三是实行校长负责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四是实行毕业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双证书制度。初步确立技工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方向。同时,为满足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在一些行业和地区开始试办高级技工学校,试点通过学制教育培养高级工,为以后高级技工学校发展积累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技工学校快速发展。1995年,全国技工学校达到4521所,遍及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电力、石油等30个部门和系统,在校生达198万人。同时,技工学校还发挥多功能作用,承担在职工人培训、企业富余人员转岗培训、失业人员培训以及乡镇企业工人培训等多种培训任务,“七五”和“八五”期间,累计培训430万人次。山东许多技工学校实行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6年,创造产值9516万元。

随市场经济艰难转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受多种原因影响,技工教育发展经受严峻考验。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尚未建立,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吸纳新技术工人的能力减弱。电力、冶金、石油等行业进行内部结构性调整,行业技校大幅减少招生数量。这一时期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受技术工人社会经济待遇低和“重学历、轻技能”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技工学校对家长和学生缺乏吸引力。就技工学校自身而言,适应市场经济灵活办学机制尚未形成,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之间还不协调,部分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影响学生对技工学校认可度。

从1998年开始,技工学校数量、招生人数逐年下降,到2000年,全国技工学校减少到不足4000所,在校生140万人,招生人数仅有50.4万人,比1997年减少23万人。技工学校发展陷入建国以来第二次低谷。

从1998年起,国家对技工学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主要是将国务院各行业、各部门主管的技工学校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原劳动和保障部综合管理技工学校的职能不变。1998-2000年,有近600所技工学校划转到地方管理。为保证划转工作有序进行,教育部、原劳动和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工作中做好技工学校划转工作的通知》(教发〔2000〕17号)要求,由国务院部门(单位)下属企事业单位举办的技工学校,其人、财、物和基本建设继续由举办单位负责和管理,教育培训业务按照属地原则归口地方政府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同时,技工教育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随着市场需求逐步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这一时期,技工教育虽然陷入发展低潮,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总体保持稳定,为今后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步入新世纪重焕生机

进入新世纪,我国技工教育不断深化改革,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2000年5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加快技工院校改革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10号),指导和部署技工学校按照“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16字方针,实施调整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为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提供服务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内在功能得到不断扩展和提升。

2002年7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原国家经贸委和原劳动和保障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和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和原人事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

经过深化改革,技工教育扭转不利局面,步入良性发展。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招生规模和校生均规模都有大幅度提高,培养层次大幅度提升。在此期间,为满足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高级技工学校快速发展同时,一些地方开始试点办技师学院,在培养高级技工的基础上培养技师。据统计,“十五”时期末,全国有2855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与“九五”时期末比较,几乎翻番,达到275万人,年组织职业培训270多万人次,其中高级技工学校达360多所,技师学院10所。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97%以上,相当数量的骨干技工学校就业率达到100%,初步形成由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构成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2005年,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84号)《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0〕3号)《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文件)等,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升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改善了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为技工院校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2010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提出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一时期,技工院校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技工院校在“十五”期间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创出历史新高。据统计,2009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3064所,2009年,完成学制招生156万人,在校生规模与“十五”时期末比增加51%,达到414万人。技工院校通过学制教育培养中级以上技能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者、企业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2009年,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达到484万人次,规模超过学制教育人数,与2005年相比增加79%。

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时期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中,技工院校项目达到492个,资金总计达到16.15亿元,教学实习条件明显改善。许多骨干学校的教学实习设备与先进水平接轨。

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为进一步突出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总结以往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全国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

进入新时代再创辉煌

“十二五”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全社会日益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日益成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办学水平。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201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提出“从2010年到2013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注重扩大规模到全面提高质量转变。”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人社部发〔2011〕109号),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引领、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二是开展校长研修和师资培训。每年组织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依托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开展一体化师资培训工作。

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技工院校发展。为规范技工院校设置,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印发技工院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8号),明确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三类学校的设置标准。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做好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9号),进一步推动示范性技工院校建设,促进技工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同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对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编制做出规范和指导。同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规定一体化教师应达到的基本条件、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

鼓励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发展。2014年,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技工院校提升服务于经济转型和服务于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指导技工院校坚持以服务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遵循“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方针,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技工院校新一轮改革创新。

这一阶段,技工院校实现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一是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分别有387所、183所、350所技校获得中职基础能力、中职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支持,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70亿元。二是办学层次逐年提高。一方面,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班在校生占全部在校生的比例逐渐提高,从2011年的29.04%提高到2015年的34.24%;另一方面,开展的社会培训中,取得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占比从2011年14.12%增加到2015年19.26%。三是教师素质逐渐提升。一方面,随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一体化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一体化教师占全部教职工的比例从2011年的21.88%增加到2015年的26.72%。另一方面,教职工素质逐年提高,文化技术理论教师中高级讲师占比从2011年25.66%增加到2015年26.8%;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中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占比从2010年底11.65%增加到2015年11.88%。

2017年10月19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在阿联酋阿布扎比闭幕,中国以15枚金牌列金牌榜首位。从我国开设第一所技工院校——1868年福建船政学堂所的艺圃,到登上世界技能比赛的巅峰,技工教育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技能强国梦想,几经曲折坎坷,却始终砥砺前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乡村振兴、经略海洋……一项项伟大工程向高素质技能人才发出殷切召唤,技工教育必将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再谱辉煌篇章!

(本文选自《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